首页 资讯 正文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体育正文 23 0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大瑞铁路(tiělù),是泛亚铁路西线和中(zhōng)缅国际大通道的(de)重要干线。铁路的建成,将结束云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打破边境交通末端局限,变为开放枢纽,辐射广袤的南亚、东南亚地区,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标志性工程(gōngchéng)。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出口 高黎贡山隧道,是大瑞铁路的控制性工程。是当时在建的亚洲最长(zuìzhǎng)铁路山岭隧道,也是当时在建的中国最长铁路隧道。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dìzhèndài),是世界上第一条(dìyītiáo)穿越(chuānyuè)横断山脉的超级工程,要穿越19条断裂带、17种岩层、多处地震带和温泉群。具有“三高四活跃”的地质特征,闻名于地质界。正如建设者(jiànshèzhě)以(yǐ)诗言志,在地心深处写下这样的情怀: 中央广播电视(guǎngbōdiànshì)总台在历次报道中,援引(yuányǐn)了中国院士专家团队的(de)结论:“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几乎囊括了人类山岭隧道施工的不良地质,被称为人类隧道建设史上的‘地质博物馆’。其技术难度,在世界隧道建设史上前所未有,为世界上最难修的铁路隧道”。 2015年全面开工以来,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在崇山峻岭已经坚守了十年。通过一次次突破(tūpò),刷新(shuāxīn)、创造了最长斜井、最深竖井(shùjǐng)等9项中国铁路建设纪录。 “高压富水(fùshuǐ)蚀变带”是世界(shìjiè)公认的(de)“地质禁区”,是高黎贡山隧道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难题。隧道人称之为“最大的拦路虎”,中国的院士专家称之“世之罕见”“世所未见”。 高黎贡山隧道建设以来,由于一直遭遇大规模的(de)蚀变带,进度严重(yánzhòng)受挫(shòucuò)。号称“大国重器”的硬岩掘进机“彩云号”与另一台掘进机“彩云1号”,深陷地心泥潭两年七个月,双双卡机被困44次。 按照设计,高黎贡山Ⅰ线隧(suì)道于2022年5月31日全隧贯通。然而,时至(shízhì)2025年6月,隧道正洞仅完成了20.3千米,占(zhàn)隧道全长34.538千米的58.8%。 影响进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蚀变带(biàndài)。 数年间,地心(xīn)深处的隧道人,殚精竭虑,千辛万苦,一路苦苦降虎。他们(tāmen)的目标是——竭尽全力,穿越世界上最难的那一片禁区! 2021年8月,高黎贡山的地心深处,被亿万中国人熟知,被称为“大国(dàguó)重器”的“彩云号”TBM,正在纵情吞岩噬石(shìshí),犹如一位(yīwèi)丹青大师豪放地泼墨。 突然,一阵剧烈震颤,一声(yīshēng)刺耳的怪叫(guàijiào)后,戛然而止,周遭陷入一片死寂。像一名正酣畅大赛的运动员,骤然没有了心跳呼吸。 操作舱内,“彩云号”TBM主司机老李,感觉了震颤(zhènchàn)——这不像岩层破碎引发(yǐnfā)的震动。 监控屏上的(de)影像,急剧(jíjù)跳动,警报闪着红光,映在老李放大的瞳孔里。 老李(lǎolǐ)汗如雨下,连续敲击键盘。但每次机器怪异地哼几声便没有(méiyǒu)了动静。 不祥的预感充满(chōngmǎn)了老李的脑海。 隧洞里的人群,愣住了,目光齐刷刷(qíshuāshuā)投向了怪声发出的地方。 地心里的隧道人早已习惯了作业的嘈杂轰鸣,此刻,突入其来的寂静让(ràng)所有人嗅到(xiùdào)了一丝危险的气息。 突然(tūrán),这台被称为“钢铁穿山甲”“地下航空母舰”的庞然大物,“哐当”一声,颤抖着(zhe)向后连续退去。 所有人呆呆地望着“彩云号”TBM后退,似乎有一种超然的洪荒之力粗暴地推它,又像(xiàng)中了(le)武林高手的魔掌,趔趄向后歪倒。 这台上千吨的钢铁巨兽,再(zài)没有了电源动力,活生生被推着(tuīzhe)搡着倒退。 “TBM这种超重型设备,被推着倒退的现象,业界闻所未闻。”一位(yīwèi)工程师如此(rúcǐ)阐述。 这究竟(jiūjìng)有什么超然的洪荒之力? 早在2016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像一只领头的雁,引领着36名专家(zhuānjiā)飞来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 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享有“物种基因库”之誉的(de)绿色山脉,在盛夏的风中,迎来了又一个雨季。 这里的雨水,丰沛(fēngpèi)异常。瓢泼大雨(piáopōdàyǔ)或绵绵细雨,可以一口气下个几天十几天。雨雾中的白云,像千里草原上无边无际的羊群。 相传,这里的雨水(yǔshuǐ)丰裕(fēngyù),是因为大山深处,有龙的陵墓。故山下的县城,取名为“龙陵”。龙陵,故此称为“滇西雨城”。 称为中国“雨城”的(de),是四川雅安。 雅安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háomǐ),龙陵为2300毫米,远超雅安。 多雨,一是(yīshì)高黎贡山的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二是森林密集,这一片广袤多皱褶的大(dà)山区,森林覆盖率高,伴随多江并流。 此外,高黎贡山地下水特别充沛(chōngpèi)。 多雨(duōyǔ)富水,冲刷改造着山体(shāntǐ),也给山体深处的隧道施工带来了极端困难。 此时,高黎贡山的泥路上(lùshàng),乌云低垂。山风携裹暴雨,肆意流淌(liútǎng)。数米之外,汇成了一幅幅朦胧画。 几辆米黄色的中巴,蜗牛一样(yīyàng),缓慢移动在山路上。 窗外雨声嘈杂,窗里阒然无声(qùránwúshēng)。 满车人(rén)的目光,都投向窗外的高黎贡山。 或许是连绵大雨潮湿了人们的心境,或许是高黎贡山隧道堪忧的地质让众人心绪沉重,只有车窗外(chuāngwài)不时闪现(shǎnxiàn)的木棉花,让人们的目光骤然一亮(liàng)。 这盛开的木棉花,在暴雨中、在整个灰蒙蒙的大山里(shānlǐ),红艳鲜明,为人们心中凭添了希望(xīwàng)。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隧道决战誓师大会 这是高黎贡山隧道全面开工以来,中国的院士专家团队(tuánduì)第一次走进(zǒujìn)他们后来定义的“世界上最难修的铁路隧道”。 这是一次(yīcì)规格极高的大师云集,是群贤毕至的汇聚。 曾历时10年的(de)高黎贡山隧道勘探,让中国的隧道工程界认识到高黎贡山“三高四活跃”地质之(zhī)复杂、充满挑战性。 这次科技会诊组的组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yuànshì)、时任中铁(zhōngtiě)隧道局副总工程师的王梦恕。 此时的王梦恕,因为在(zài)北京地铁、深圳干线(gànxiàn)等重要干线建设中的卓越贡献,名闻天下,被称为“高铁院士”,甚至“中国高铁之父”。 时年,王梦恕(wángmèngshù)78岁。 为推动中国隧道事业发展,王梦恕长年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发病时(shí),他手里紧攥着老伴何绍俭提前备好的药(yào)。 因为满脑子想着隧道工程,王梦恕握着药片时(shí)不禁犯嘀咕:“早上到底(dàodǐ)吃过药没?” 这种恍惚,已多次(duōcì)发生。 中巴车颠簸的(de)时候,王梦恕眼前晃过了老伴关切的眼神。 “一定记着按时(ànshí)吃药。”王梦恕出门前,老伴再三叮嘱。 王梦恕常年在外奔波,何绍俭总是(zǒngshì)独自在家,宛如一棵默默守望的老树,盼(pàn)他平安归来。 王梦恕在其撰写的(de)《感恩的心》一书中写道(xiědào):“和我战斗在一起的同事们,有愧(yǒukuì)于父母、有愧于妻子、有愧于儿女,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更无愧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有愧于(yú)妻子”,是王梦恕和太多中国隧道人的心结。 这次组织到高黎贡山隧道会诊,是王梦恕的心愿(xīnyuàn)。 出门前,他身体极度不适(bùshì),老伴劝他不要去了,但王梦恕坚持前往。 高黎贡山隧道难题太多,他要为这条世界上最难修的隧道组织专家会诊(huìzhěn),他亲自给一位又一位专家打电话(dǎdiànhuà),邀请他们参加。 这次应邀踏上高黎贡山的,有10位(wèi)院士(yuànshì)(yuànshì),还有26位行业专家。有国际著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dìzhìxuéjiā)、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lúyào)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梁文灏,岩石力学与工程学(gōngchéngxué)专家王复明、钮新强、郑健龙,防护工程专家周丰峻等。都是有极高成就、享誉世界隧道和地下工程领域的名宿和大师。 36位专家,头戴安全帽、脚蹬长筒雨靴,在泥泞的施工便道上(shàng)踟蹰(chíchú)前行。包里的地质图,竟被飞溅的雨水洇湿了。 一行人考察了(le)隧道的竖井、出口各个工区。 灯似霜华的大会议室,贴着(tiēzhe)中铁二院的勘探(kāntàn)地质图和各类设计图,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断裂带和地层。 院士们关切的,是桌面上躺着(zhe)的一排排岩芯。 这是近10年勘探中,勘探人员从高黎贡山广袤的各个地区、从数米(shùmǐ)到上千米地下钻探采集的,此时一排排静静地躺(tǎng)着。 王梦恕拿起一截岩芯,细细端详(duānxiáng),上面布满蜂窝孔洞。 “你们看(kàn),这些暗红色晕圈,是高温高压地下水把花岗岩里的长石、云母,腐蚀成黏土(niántǔ)的特征(tèzhēng)。这些岩体的强度,比豆腐渣强不了多少。” 王梦恕(wángmèngshù)指尖轻碾,貌似坚硬的岩石竟变成白色沙灰。 围观的专家,一个个神情(shénqíng)肃穆。 这次会诊,专家们对这条亚洲最长的山岭(shānlǐng)隧道(suìdào)要穿越19条活动断裂带,要克服高温热害、断层破碎带、突水突(shuǐtū)泥、岩爆、高地应力等技术难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专家们首次将高黎贡山的地质特征归纳为“三高四活跃(huóyuè)”(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dìzhènlièdù),加上活跃的构造运动、地热水环境、外动力地质条件(tiáojiàn)和岸坡改造)。 导致“三高四活跃”的原因(yuányīn),是高黎贡山所处横断山脉,年轻活跃,处于印度板块(bǎnkuài)(bǎnkuài)与欧亚板块碰撞带接触边缘,板块间的剧烈碰撞和长期挤压导致的。 专家组一致认为:“三高四活跃”使高黎贡山地质异常复杂,几乎囊括(nángkuò)了人类山岭隧道施工的不良地质,为铁路建筑史上的“地质博物馆”。其(qí)技术难度(jìshùnándù),堪称“世界之难”。 对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建设的意义,专家界定为(wèi):“高黎贡山隧道,将为我国乃至世界今后修建类似工程提供先例和典范。” 两年后,将一生奉献给中国隧道事业(shìyè)、因长期操劳而积劳成疾的王梦恕,在(zài)老家河南焦作溘然长逝。 去逝(qùshì)前,王梦恕还在用颤抖的手翻阅图纸,但(dàn)他再也没有力气回到他一直牵挂的高黎贡山。 在通往高黎贡山隧道中铁隧道局指挥部的墙上(qiángshàng),一直张贴(zhāngtiē)着王梦恕的照片。 每一位(yīwèi)走进高黎贡山隧道的人,第一眼就会被这位献身隧道事业的老人的眼神吸引。老人的眼神深情(shēnqíng)中带着忧虑,让(ràng)人怦然心动。人们知道,其实王梦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高黎贡山。 高黎贡山,因为其神秘的(de)地质和极艰难的工程,一直(yìzhí)吸引着(zhe)中国科学家的目光。这次参加会诊的卢耀如、梁文灏、王复明等工程院院士,后来一直参与高黎贡山隧道难题的研究。 在高黎贡山隧道建设中,不断出现的高压富水(fùshuǐ)蚀变带,正是“三高四(sì)活跃”在这一特殊地质带的表现。 “蚀变带”这一罕见的世界难题,如潜伏(qiánfú)的巨兽,一路尾随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前行,让中铁隧道人饱经千难万险。 而上述的“彩云号”TBM,被强力推(tuī)着倒退,正是因为遭遇了蚀变带(biàndài)。 这一天,是2021年8月1日。这次隧道深处的特大规模(dàguīmó)的泥石流(níshíliú)灾害,代号为“8.01”。 此时,监控屏显示,刀盘前方一个直径巨大的“流体囊包”在剧烈脉动。压力数据(shùjù)疯狂(fēngkuáng)跳动,达到(dádào)惊人的7.8兆帕,岩层温度高达42℃。 突然,泥石流如同聚集了千万当量,如原子爆裂,顶(dǐng)钻(zuān)、挤柱和隧道大变形,怦然间全部爆发。 顶钻(zuān),指巨大的地应力,将钻入地层深处的钻头,顶出岩体。此时,已钻进岩层20多米坚硬的合金钢粗钻头,被强暴顶出,几下子被泥石流蹂躏(róulìn)得(dé)扭曲不堪。 挤柱,是(shì)岩体里的大量(dàliàng)泥沙,像挤牙膏,从岩体的各种孔隙挤出来。挤牙膏,是几个手指(shǒuzhǐ)挤捏,而此时的挤泥柱,是7.8兆帕(相当于水下780米处的压力)暴力,快速挤出的泥柱,直径超过一米。 突泥突水,从(cóng)“彩云号”TBM刀盘的四周喷涌(pēnyǒng)爆出,瞬间吞没了机头。 死机的“彩云号(hào)”TBM在泥石流冲击下,还在退缩。 TBM,是硬岩掘进机的英文缩写,是综合应用现代化电子、信息(xìnxī)、遥测(yáocè)、遥控等高新技术,汇集探测、挖掘(wājué)、支护多功能,用于挖掘隧道的综合性大型设备。 中国的基建迷们如此形容:TBM,是征战(zhēngzhàn)隧道世界的航空母舰。 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了“TBM世界(shìjiè)强国”。但“彩云号”TBM作为先驱,为中国的TBM研发之(zhī)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彩云(cǎiyún)号”TBM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最大(zuìdà)直径硬岩掘进机,聚合了中国多方力量,针对高黎贡山“三高(sāngāo)四活跃”地质专门研制。机长240米,重1900吨,刀盘(dāopán)直径达9.03米,曾上榜2017年度中国“十大(shídà)国之重器”。屡次身披彩绸,走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屏幕。 “彩云号”TBM被(bèi)推着后退。 一辆超重型大卡车,自重大约(dàyuē)20吨,1900吨,相当于95辆重型大卡的重量。整个TBM周身,还被称为“撑靴(xuē)”的部件像钉子一样固定在洞壁(dòngbì)。 应该说,TBM稳如泰山,可如今,却被推着后退,这让征战东西南北、久(jiǔ)在地心深处的隧道(suìdào)人,呆呆望着。 奔腾的泥石流,开始狂热地追逐(zhuīzhú)洞子里的人们。 缓过神来的百余名隧道(suìdào)工人,迎着泥石流冲去,动作(dòngzuò)迅猛如弹簧瞬间释力。 隧道,从来是(shì)隧道人的战场;险情,就是隧道人突击的命令。 这种在高黎贡山上奋勇向前的精神,后来被总结为“知难(zhīnán)不畏难(wèinán),越是艰险越向前”高黎贡山精神。 出口工区共300多人,被分成了(le)三班,24小时不间断(bùjiànduàn)作业,全力加固钢筋、注浆,稳固隧道岩体。 值班工程师张凤岐、掘进队(duì)队长李洪全,正指挥着“混凝土注浆(zhùjiāng)狙击战”。 注浆,是对(duì)隧道注浆加固,对稳定隧道岩体(tǐ)具有重要作用。注浆班每个人的双臂(shuāngbì)在长时间高速震荡中,已经麻木到失去了知觉。三台注浆机,发狂地向垮塌体喷射速凝浆液。这种专家们(men)试验的纳米二氧化硅新型材料,遇水即膨,在涌水通道结成树根状凝胶网络。 李洪全吼(hǒu)着(zhe),他大半个身子陷在泥浆中振臂高呼的样子,完全就是当代版的“王铁人”形象。 开挖班班长刘冬,组织着支护、喷浆、打钻的(de)各组人员。老(lǎo)杨的焊工班团队,在进行(jìnxíng)惊心动魄的“钢铁缝合”。他们用防爆焊机,将H型钢植入变形拱架,飞溅的焊花与渗漏水雾交织成氤氲的光幕。 突涌持续了两天两夜。十余台大功率水泵拼了命高速运转着,像(xiàng)枪管烧红的(de)机关枪。水泵坏了马上更换,可新换的很快又损坏。此时涌水量已达到每天3.3万立方米(约相当于17.5个标准游泳池(yóuyǒngchí)的水量),水位正以每分钟10厘米的速度(sùdù)上涨,排水(páishuǐ)工作已如同杯水车薪。 此时,张凤岐、李洪全、刘冬和各班工友杨国永、李正维(lǐzhèngwéi)、张国安、杨怀清、杨朝祖、杨明啟等一群人正裸着(zhe)上身(shàngshēn)。突泥事故猝然发生,他们来不及(láibùjí)摘取隧道壁上挂着的红色救生圈,便一个个蹚着齐腰深的泥浆,一刻不停地喷浆作业并加固支护钢架。 腰以下的(de)淤泥稠密厚重,不断冒着气泡(qìpào),散发着硫磺的气味。原本坚硬的岩壁如同蜡油般软化塌落,数不清的涌水点喷涌出万千水流。 隧道(suìdào),瞬间变成了一片翻滚涌动的浊泥海洋。 突然,头顶传来“咔咔”异响——高(gāo)地应力正将钢架(gāngjià)拧成麻花,在7.8兆帕排山倒海的地应力作用下,9米高的隧道断面已缩收至不足7米,且正急剧变形(biànxíng),快速塌陷。 目前各国常规(chángguī)潜艇的(de)下潜深度为100—300米(mǐ),而中国094型核潜艇下潜深度可达400米,每下潜100米,压力(yālì)会增加1兆帕。因此,7.8兆帕的压强相当于780米深水的压力——在如此高压下,常规潜艇早就会被压瘪、变形甚至爆裂,葬身海底。 “撤离!全体(quántǐ)撤离!” 带班的二分部副经理姜军伟、安质部部长郭占林等(děng),一直在组织(zǔzhī)抢险(qiǎngxiǎn)。他们站在塌陷的边缘地带,一边搡推着工人,一边手指洞口,声嘶力竭地喊着。 隧道大坍塌,到了临界点(línjièdiǎn)。 话音未落,掌子面轰然(hōngrán)塌陷。泥浆裹挟着碎石,海啸般扑来。 众人在烂泥堆里(duīlǐ)连滚带爬,跌跌撞撞着逃向避险的导洞。身后传来闷雷般的坍塌声,仿佛在追逐着众人。摇晃的灯光将奔逃(bēntáo)的人影投射在扭曲的隧道拱顶,状如但丁《地狱》中(zhōng)的受难人群。 寰宇之下,人类(rénlèi)如此渺小。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项目出口端-盾构始发 一个个浑身糊满烂泥的人,终于瘫倒进导(jìndǎo)洞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哈哈哈,要再晚个半分钟,我们这伙人(rén)就该变成隧道里的‘人肉馅饼(xiànbǐng)’了。” 此刻,隧道工人们还(hái)能笑得出,言语间还透着风趣。 班长摸(mō)出半湿的香烟,逐一递给大家。 众人向(xiàng)后望去,原本已经(yǐjīng)成型的隧道如今缩成扭曲的窄道,乱石如骤雨般坠落。 1900吨的(de)“彩云号”TBM,仅剩下顶部(dǐngbù)刀盘,如电影里那一艘正在急剧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这绝对不是(búshì)一次普通塌方!”隧道建设者心情沉重。 他们感知这是(zhèshì)遭遇了极为特殊的地质。 专家们反复论证,确定此处地质是“高压富水砂泥化花岗岩(huāgǎngyán)蚀变带(biàndài)”,这是一种(yīzhǒng)极为罕见的地质构造,被隧道工程界称为“世界地质禁区”。 勘探结果表明,前面还分布(fēnbù)着大规模的蚀变带。 隧道建设(jiànshè)各方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除险方案,重点围绕TBM脱困(tuōkùn)——只有实现脱困,工期才能正常推进。 “TBM脱困”,指消除导致设备停机的(de)各种障碍,使之(zhī)恢复正常掘进。 各种力量组成的抢险突击队迅速入井(rùjǐng)。 四天后,抢险人员艰难突破五道垮塌体,终于来到隧洞顶部(dǐngbù)的作业面。眼前景象让所有人的心沉入了谷底:高压(gāoyā)热水如瀑布般倾泄而下,蒸腾的热气弥漫整个隧道(suìdào)。数百米长的隧道内,涌渣堆积蔓延,现场(xiànchǎng)一片狼藉,目之所及皆是泥浆翻涌的混沌世界。 被泥浆湮没的(de)“彩云号”宛如大灾下(xià)的受难者,周身(zhōushēn)糊着烂泥,遍体鳞伤,8组(zǔ)直径1米多的推进油缸被硬生生顶出安装座,连接主机的40组M36螺栓轰然崩断,重达数吨的护盾和坚硬的刀盘已被挤压得完全变形。 指挥部制定了(le)TBM脱困时间表,隧道工人(gōngrén)使用泄水降压等方案持续作业整整两个月。最终,TBM成功脱困并向前掘进了19米。 但很快,TBM尾部的隧道壁爆裂,形成30米长的大塌陷。已经(yǐjīng)脱困的“彩云(cǎiyún)号”TBM,再次被吞没。 短短两个(liǎnggè)月,就发生两次塌陷。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开始感受(gǎnshòu)到蚀变带的暴躁和无常。 事实上,从高黎贡山隧道建设开始(kāishǐ),蚀变带就如影随形。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11.3’突涌正是蚀(shí)变带(biàndài)地质(dìzhì)灾害大爆发的前兆。因为蚀变带地质构造极为罕见,我们当时对其特性和风险缺乏足够认知。”高黎贡山隧道建设指挥长赵毅解释道。 “11.3”突涌事件是指2018年11月3日发生在高黎贡山隧道出口的(de)突泥涌水灾害,这是隧道建设史上罕见的特大地质灾害。此次灾害导致(dǎozhì)隧道结构严重毁坏,TBM和大量施工设备损毁。从启动抢险处置到灾后恢复生产(shēngchǎn),整个(zhěnggè)过程历时(lìshí)整整一年,灾害损失超过1.2亿元。 赵毅(zhàoyì)毕业于兰州交通(jiāotōng)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身材壮实魁梧,眼睛明亮有神。人到中年的他,已先后参与过东北长白山、西北秦岭及滇西横断山等重大工程建设,在岁月与实践的打磨中,透露(tòulù)出成熟(chéngshú)干练的气质。 尽管跋涉过千山万水,参与过众多隧道项目建设(jiànshè),赵毅印记(yìnjì)最深的(de)仍是高黎贡山隧道。高黎贡山的蚀变带地质,让赵毅和他的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尝尽了酸甜苦辣。 蚀变带地质对(duì)高黎贡山隧道建设、特别是对主要设备TBM作业产生了(le)决定性影响。 高黎贡山隧道地质具有典型的(de)“三高(sāngāo)四(sì)活跃(huóyuè)”特征,因此,中国中铁二院在勘探设计阶段历时10年,共规划24条选线方案,最终确定采用钻爆+TBM综合作业方式,实现了设计标准与技术应用的双重突破。 隧道全长34.538千米(qiānmǐ),分成两个标段实施。其中(qízhōng)进口工区段长度约5.898千米,由中铁(zhōngtiě)十八局集团承建;出口工区段28.64千米,由中铁隧道局负责施工。 出口标段又分为两个(liǎnggè)工区。其中进口区(大理方向)15.38千米(qiānmǐ),采用斜井(xiéjǐng)+竖井的方案,运用钻(zuān)爆法(钻孔后进行爆破的方法)施工;出口工区(瑞丽方向)13.26千米,采用两台敞开式TBM+钻爆方法施工。 蚀变带(biàndài)难题(nántí),主要体现在出口工区,即两台TBM“彩云号”和“彩云1号”作业的区域。 出口工区采用“双洞并行开挖”设计。一条为主隧道,称为“正洞”,即以后火车通行的(de)隧道,另(lìng)一条为辅助隧道,称为“导洞”。 这一设计的核心(héxīn)是在施工中同步(tóngbù)开挖两条隧道,其中“导洞”建成后不直接用于火车(huǒchē)通行,其功能以辅助施工为主,在工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导洞在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施工中承担(chéngdān)多重功能。可扩大作业面。通过并行(bìngxíng)开挖导洞,为隧道开挖提供更充足的操作区域。可提前探测前方地质、测定开挖方向,确保正洞按照设计轴线精准掘进。可保障(bǎozhàng)施工流程。在进料出碴、通风排水等关键环节(guānjiànhuánjié),导洞是不可或缺的辅助通道。导洞还有一个重要功能:生命安全防线。当发生地质灾害时,导洞成为最(zuì)重要的逃生通道,为施工人员提供紧急疏散路径。 对于大埋深、长距离的高黎贡山隧道,导洞(dǎodòng)运用尤为重要。工程(gōngchéng)数据显示,开挖导洞可使作业效率提高30%以上。 为了提高(tígāo)作业效率,设计方中铁二院,设计了两台TBM同时作业于这(zhè)一工区。一台用于正洞,由直径(9.03米)的(de)“彩云(cǎiyún)号”主攻,另一台用于导洞,由直径6.36米的“彩云1号”助攻。这在中国隧道建设历史上,是第一次。 “彩云号(hào)”TBM个头特别大,臂膀(bìbǎng)粗壮。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称之“大TBM”,称“彩云1号”TBM为“小TBM”。 “大(dà)TBM”专门为高黎贡山隧道研制,时为中国(zhōngguó)最大直径的硬岩掘进机,“小TBM”为中国再制造。两机在平行的两条隧道掘进,互为响应,关系如战机(zhànjī)组合中的主机与(yǔ)僚机,又形同中国“山东号”航母与055大驱。 大小(dàxiǎo)TBM弟兄,本是大战高黎贡山的“人间神器”。 开工后,两台TBM神采飞扬地攻克了(le)多种复杂地质,齐驱并进,创造了平均月进尺119米、最高日进尺39.6米的中国(zhōngguó)(zhōngguó)记录。在施工高峰期,更是以月进(yǐyuèjìn)620米的优异成绩,刷新了当时国内同类工程的最优纪录,成为中国隧道建设领域的标杆案例。 在“8.01”地质灾害(dìzhìzāihài)发生(fāshēng)前,大小TBM掘进里程均已超过7500米。它们各自承担的掘进任务(rènwù)是13.26千米,此时两弟兄的施工进度任务均已过半。 然而,当(dāng)掘进至蚀变带区域时,大小TBM功力全失,陷入停滞状态。一片又一片蚀变带让大小TBM,屡屡深陷泥潭(nítán),无法动弹,最长一次达到(dádào)365天。 截至2025年,两台TBM相继历经了44次卡机,并数次(shùcì)遭遇(zāoyù)被粗暴后推。 按照(ànzhào)设计规划,全长34.538千米(qiānmǐ)的高黎贡山隧道,原计划2022年(nián)5月完成建设,但截至2025年6月,实际掘进里程仅完成了20.3千米,尚余14.2千米尚未贯通。 遭遇(zāoyù)蚀变带地质以来,每一次TBM艰难脱困后,只能掘进寥寥数米(mǐ)(shùmǐ),便再次被缚。近3年时间里,一台TBM磕磕绊绊前移了194米,另一台仅推进了94米,施工进度极为缓慢。 3年,对于(duìyú)在埋深1155米地心(dìxīn)深处成百上千的隧道人来说,每分每秒,都承载着千金之重。 这种艰难,让无数隧道人耗尽心血、拼(pīn)尽全力。 更令人揪心的是,受蚀(shòushí)变带(biàndài)地质影响,未来TBM还会发生多少次卡机事故,目前仍是未知数。 高压富水(fùshuǐ)蚀变带,成为影响进度的最大障碍。 蚀变带是地球上稀有的一种地质(dìzhì)构造。 当岩浆侵入时,高温高压(gāowēngāoyā)让地层深处的花岗岩重组,经历亿万年的构造运动,地下水溶解矿物,形成无数(wúshù)裂隙。岩石(yánshí)逐渐被“泥化”,形成复杂的蚀变带。 这种(zhèzhǒng)岩层可类比为“吸满水的(de)海绵”——干燥时是坚硬成型的花岗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历经千万年(qiānwànnián),被地下水逐渐“侵蚀”成蜂窝状结构,抗压强度高达15兆(zhào)帕;一旦水分渗入,强度会骤降到0.5兆帕,岩石瞬间崩解成泥浆状物质,完全丧失承载能力。 “前一炮打下去还是整块的岩石,后(hòu)一炮就全部变成了豆腐渣。”高黎贡山隧道指挥部(zhǐhuībù)总工程师马亮,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guǎngbōdiànshì)总台记者采访时,这样表述这种岩石瞬间变泥的感受。 这种地质带,具有高渗透性、低强度(qiángdù)、易崩解特点,对隧道施工挑战(tiǎozhàn)极大。 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蚀变带地质现象出现后,引起了中国隧道工程领域专家的(de)高度关注。通过综合比对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行业专家们(men)作出论断:“高黎贡山隧道的地质‘世之罕见’‘世所未见’”。 这种评价,虽被认为用词(yòngcí)分量极重,甚至带有一定程度上的突破性,但却是基于该地质构造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作出的专业判断(pànduàn)。。 上述论断之所以(zhīsuǒyǐ)引发行业震动(zhèndòng),核心在于“世之罕见”所指向的全球稀缺性。 多年前,瑞士圣哥达基线隧道(suìdào)(suìdào)建造时,一位德国地质学家闻知中国高黎贡山隧道建设困境,连连摇头:“如果我们的隧道是挑战阿尔卑斯山的壮汉,那(nà)中国隧道建设者遇到的就是会‘变形’的幽灵”。 其所指的(de)“幽灵”,正是高压富水砂泥化(shāníhuà)花岗岩蚀变带。这种地层,在全球隧道建设史上(shàng)出现的概率不足0.3%,却能让各种成熟的工程技术百无一用。 专家研究表明(biǎomíng),蚀变带形成(xíngchéng)需同时满足四个条件:深埋环境,深超千米;古老岩体,经历长期构造运动(gòuzàoyùndòng);活跃的高压水循环;有蚀变条件的矿物质。 从全球范围看,仅有青藏高原东缘、安第斯山脉北段等有极少(jíshǎo)区域满足条件(mǎnzútiáojiàn),其总面积占陆地面积不足0.02%。 “世所未见”,是(shì)指蚀变带(biàndài)地质(dìzhì)给工程建设带来的(de)颠覆性挑战。专家形象地将蚀变带岩石的特性称为具有“人格分裂”。常规岩层的变形具有可预测性,而蚀变带展现诡异的“双重性格”。干燥状态下抗压强度可高达15MPa,像(xiàng)铁一样,遇水后骤降至0.5MPa,脆如泥沙,会随水流动。 日本学者山田裕之曾(céng)模拟试验:将蚀变带岩样放入(fàngrù)压力舱,注水瞬间,岩体从固体到流体的变化仅需37秒。 蚀变带特质在世界(shìjiè)工程史(gōngchéngshǐ)上被称为“地狱级挑战”,其复杂的力学行为和不可预测的灾害风险,导致全球无数工程在此折戟沉沙。 1976年,日本(rìběn)的青函海底隧道穿越津轻海峡,在(zài)施工中遭遇高压富水蚀变带,海水以每秒(měimiǎo)80米的速度灌入隧道,34名工人瞬间被吞噬。日本工程师尝试注浆封堵,但蚀变岩层如海绵(hǎimián)吸光了浆液。日本工人耗时10年,才完成局部(júbù)加固。工程总耗时24年,可说是一条“用生命换来的隧道”。 2010年,在(zài)全球最长铁路隧道圣哥达基线隧道建设中,遭遇高压蚀变带。岩体(yántǐ)应力引发连续岩爆,数百吨的岩石碎片如炮火纷飞,德国制造的TBM刀盘被卡死。为脱困,落荒而逃(luòhuāngértáo)的工程师被迫遗弃价值数亿欧元的设备。最终的解决方案(jiějuéfāngàn)是:重新选择线路,另辟通道绕过蚀变带。导致工期(gōngqī)延误了3年,成本增加了20%。 1998年(nián),秘鲁政府启动“康多尔(duōěr)隧道计划”,力图在安第斯山脉腹地打通一条(yītiáo)19千米的隧道,连接矿产富集区和沿海经济带。地质勘探图上,醒目标记着猩红的“花岗岩蚀变带”。 浑然不知厉害的秘鲁工程师们,将蚀变带轻描淡写地定为“中等风险”。这些工程师深信,从德国进口的直径(zhíjìng)12.8米、价值(jiàzhí)2.7亿美元的世界上(shàng)最先进的双护盾TBM,将无往不利。这台世界巨兽,张着钢铁(gāngtiě)利齿,曾一口气征服了阿尔卑斯山脉的硬岩,被称为“隧道(suìdào)界的泰坦尼克号”。 然而,安第斯山脉的(de)地质密码,超过了人类想象。历经千万年热液侵蚀的蚀变带,在机械震动(zhèndòng)和地下水渗透下崩解。此后的17个月,隧道内共发生了36次大规模(dàguīmó)突涌,最大单量超过800立方米。 工程师(gōngchéngshī)尝试注入速凝水泥、架设钢拱架,甚至启用最昂贵的液氮冻结法,但蚀(dànshí)变带如同(rútóng)活体巨兽,每一次干预,都刺激它更强烈的报复回应。 2004年(nián)7月,安第斯山脉隧道的一次大塌方瞬间(shùnjiān)吞没了6名工人,救援队用尽一切办法,仅仅挖到两具遗体(yítǐ)。幸存者卡洛斯回忆:“大塌陷时的岩层,就像融化的巧克力一样流淌。” 随后,安第斯山脉隧道(suìdào)遇到的又一次蚀变带地质灾害使地下水位暴涨,4200立方米泥浆(níjiāng)裹挟碎石喷涌而出。在强大(qiángdà)的冲击力(chōngjīlì)作用下,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巨型TBM被推挤着以23°倾斜角硬生生嵌入岩体,设备彻底瘫痪。 秘鲁政府(bìlǔzhèngfǔ)召集专家算了一笔账:要把这台世界最先进的钢铁巨兽从地层掏出(tāochū)来重新维修成本太大了,于是决定让之永远安息于地心。数亿元的TBM被遗弃,成为全球(quánqiú)隧道建设史上最昂贵的“地质标本”。 2005年,这项耗资14亿美元(yìměiyuán)、吞噬23条生命、147人重伤的工程流产(liúchǎn),项目宣告终止。 安第斯山脉蚀变带工程,成为国际隧道(suìdào)协会报告中的经典案例。 20世纪,苏联贝阿铁路隧道施工期间,突如其来的蚀变带地质灾害(dìzhìzāihài)致使150余名隧道建设者不幸遇难。美国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工程则因蚀(yīnshí)变带治理成本超支120亿美元,被迫易线改道(gǎidào)。 蚀变带,世界地质界将(jiāng)其确定为“尚未攻克的地质禁区”。 专家们研究表明,全球已发现的蚀(shí)变带多(duō)为单一型地质(dìzhì)构造,或呈现高地应力特性,或属于富水型环境,而高黎贡山蚀变带则属于“高压(gāoyā)富水砂泥化花岗岩蚀变带”,其独特性(dútèxìng)在于聚合(jùhé)了高压、富水、砂泥化三大核心难题,呈现典型的“三高四活跃”特征。这种多维度地质风险的叠加,使其成为全球罕见的综合性工程难题,被业界称为“蚀变带地质的顶级版”。 国际隧道协会(xiéhuì)对高黎贡山蚀变带认定为:“多重灾害耦合的特殊地质典型代表”,将此类(cǐlèi)地质归为“极端复杂”类别,称其为“地球留给(liúgěi)人类的地质谜题”。 业界将“高压富水蚀变带(biàndài)”比喻为“地质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gēdébāhècāixiǎng)”。攻克这一难题,如同摘下地质工程领域的“皇冠明珠”。 富于想象的(de)人,将“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与蚀变带联系了起来。 “哥德巴赫猜想”,曾是(shì)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末,作家徐迟的(de)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给刚刚复苏的中国大地,带来了旷日持久(kuàngrìchíjiǔ)的轰动。 作品描写了数学家陈景润,摘取(zhāiqǔ)数学世界皇冠明珠的故事。 中学课时(kèshí),数学老师讲述了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的一个猜想(cāixiǎng):任何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即“1+1”问题。 老师告诉同学们:这颗“数学(shùxué)皇冠上的明珠”在此后的三百年间(jiān),让无数世界数学家魂牵梦萦,却始终无人摘得。 不善言语,总是独坐角落的陈景润,却生发了立志(lìzhì)。 这个立志,后来穷尽了(le)他的一生。陈景润像一条陋船,一生颠簸于数学的海洋。几十年里,他蜗居难以转身的陋室(lòushì),床板为桌,煤油灯为伴。营养不良、肺结核(fèijiéhé)、帕金森综合征…… 骨瘦如柴的(de)陈景润,将上千度的眼镜,几乎贴上了稿纸。以至于当脑子里只有解题,头部(tóubù)重重撞上杨树,陈景润却(què)连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 临终前的床榻,残剩一息(yīxī)的陈景润,还放不下“1+1”。 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研究成果,宣布证明了“1+2”,被数学界定为(wèi)“陈氏定理(dìnglǐ)”。 国际数学界公认,其(qí)成果是“哥德巴赫猜想(gēdébāhècāixiǎng)研究中最有效的结论”,美国数学家称之“行走于喜马拉雅之巅”。 《哥德巴赫猜想》在人(rén)民日报刊登,这个(zhègè)励志为国争光的故事,像一阵风,吹遍了整个中国大地,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异常(yìcháng)艰难的探索,如同当代版的又一个“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毫无疑问,直到此时,对于“蚀变带”,世界(shìjiè)上仍然没有成熟方案和技术。一直被(bèi)称为“世界未攻克的禁区”。 央视和央媒曾多次聚焦蚀变带议题,报道(bàodào)指出: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的蚀变带,呈现出了高温热害、软岩大变形、涌水、断层(duàncéng)破碎带、岩爆、岩溶等极端地质风险,这在国内外隧道施工中是罕见(hǎnjiàn)的。报道展现了建设者们攻克蚀变带的艰辛历程。 高黎贡山隧道建设中,中国的隧道人,把目光瞅准(chǒuzhǔn)了“蚀变带”,同时也(yě)期待中铁隧道局创造奇迹。 攻克蚀变带,是贯通高黎贡山隧道的首要关键。若不能(bùnéng)攻克这个(zhègè)难题,降服不了这只“拦路猛虎”,大瑞铁路的建成便只能是空想。 而在攻克(gōngkè)蚀变带的征程上,中国隧道建设者展现出世界视野。 新时代,中国基建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主角,多次引领行业发展潮流,在多个领域为全球繁荣进步贡献(gòngxiàn)智慧和(hé)力量。 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深知,突破蚀变带这一难题,可以为世界(shìjiè)(shìjiè)隧道建设提供解题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增添中国色彩,在世界隧道技术的空白页上,镌刻(juānkè)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在当代,“中国隧道”已经具备为全球行业发展担当的(de)实力。 2024年(nián)世界隧道大会统计显示,在“过去50年中(zhōng)(zhōng),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0个隧道工程”榜单中,中国占有9个项目(xiàngmù),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占比最高的国家,而9个项目中,有7个项目是中铁隧道局主责施工建设。 中国隧道建设成就(jiànshèchéngjiù)斐然,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行列,在众多领域引领全球发展(fāzhǎn),正从“隧道大国”迈向“隧道强国”。 中国(zhōngguó)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2019年(nián)5月,在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世界隧道大会上,中国籍专家严金秀高票当选协会主席,这在世界隧道发展史上尚属首次(shǒucì)。 正如ITA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已经有能力应对各种复杂地质,正将安全、优质(yōuzhì)、环保的隧道(suìdào)(suìdào)技术推向全球,以创新技术成果展现中国实力,深刻影响并推动世界隧道工程领域的变革。 穿越蚀(shí)变带,正是中国隧道人为(wèi)世界担当(dāndāng)的生动注脚。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立志:要为破解这道世界级难题,贡献具有原创性、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攻克蚀变带,成为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建设这场壮丽征程中,充满跌宕起伏与曲折挑战却又最为(zuìwèi)精彩的篇章。 “四方联席”,成为攻克世界级难题的重要机制(jīzhì)。 在国家重大工程面临“世界之难”时,中国隧道人以“国家力量”的(de)模式破局。由管理方(guǎnlǐfāng)云桂公司、建设方中(fāngzhōng)铁隧道局、设计方中铁二院、监督方国铁集团(jítuán)共同组成的四方联席机制,凝聚成共克时艰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创新协同模式,已(yǐ)成为中国重大基建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的宝贵经验。 在征战高黎贡山隧道的(de)漫长历程中,“四方”不仅成为建设者口中的高频词汇,更成为特定时期工程攻坚(gōngjiān)的标志性符号。 管理方“云桂公司(gōngsī)”全称“云桂铁路云南有限责任公司”,由国铁集团与云南省政府(yúnnánshěngzhèngfǔ)出资组建(zǔjiàn)。国铁集团,即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前身(qiánshēn)为赫赫有名的国家铁道部。 在高黎贡山隧道这一国家(guójiā)重大工程建设中,形成了以国铁(guótiě)集团牵头,中铁隧道局、云桂铁路(tiělù)云南公司等为实施主体,地方政府在征地、环保等方面的(de)参与和支持的协同(xiétóng)格局。其中,云桂公司作为云南境内的铁路项目的法人单位,承担着高黎贡山隧道建设的统筹协调(xiétiáo)功能,其成立背景和职能定位充分体现了国铁集团和地方政府的意志,本质上是国家战略在重大基建领域的具体实践。 建设方中国(zhōngguó)中铁隧道局集团作为(zuòwéi)中国隧道建设的(de)“国家队”,被业内称为“隧道野战军”,是攻克高黎贡山隧道的核心作战力量,也是突破蚀变带等世界级难题的主要探索者。 设计方中国中铁二院是高黎贡山隧道的勘探(kāntàn)设计主体,是中国中铁集团旗下的“勘探设计国家队”。该团队历时十年完成高黎贡山隧道勘探设计工作,并(bìng)在(zài)整个建设中全程跟进,根据地质变化,对建设参数、材料和工法,适时动态调整,实现地质变,方案、材料和方法(fāngfǎ)变。 监督方由国铁集团(jítuán)监督局和省地政府共同组成,职责为对高黎贡山隧道建设全程实施质量(zhìliàng)监督和进度(jìndù)管控,确保工程符合安全规范与标准化管理要求,为项目筑牢安全与质量双防线。 监督体系在高黎贡山隧道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建立四级响应监督机制(jiāndūjīzhì),层层(céngcéng)压实监督职责,各类安全隐患被及时排查整治。在高黎贡山隧道长达十年的建设中,先后发生过数百次规模不等的突泥、突水(tūshuǐ)等地质灾害,却没有(méiyǒu)一起重大伤害和死亡事故。 翻开高黎贡山隧道各种工程日志与会议记录(huìyìjìlù),密密麻麻的文字如如群蚁排列,翻阅者往往看上几页便感到(gǎndào)目眩神迷。 工程日志(rìzhì)详细记载了隧道建设者在遭遇(zāoyù)蚀变带的攻坚历程: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突涌、卡机险情,建设者们历经“人工脱困-掘进-再卡机-再脱困”的循环博弈,类似记录多达数百条(shùbǎitiáo)。 而四方(sìfāng)联席会议的记录,同样林林总总,也超数百条。 项目部总工程师马亮感慨道:“在蚀变带核心区施工时(shí),几乎每掘进1米都要开三四次会议。这不是(búshì)我们不务实,而是蚀变带太复杂(fùzá)了。” 为攻克层出不穷的技术难题,四方联席机制(jīzhì)持续汇聚国内专家力量,整合现代(xiàndài)科技成果,通过高频次组织专项研讨会、方案论证会等各类会议(huìyì),全力推动突破世界级技术难题瓶颈。 2021年8月,高黎贡山隧道出口(chūkǒu)爆发大规模的突泥涌水灾害后,四方联席机制(jīzhì)紧急在北京组织专家召开了《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出口不良(bùliáng)地质处治专家会》。 建设方在会上汇报了面临的(de)严峻问题:根据超前地质探测,作业区前方500米范围存在较大规模的蚀变带,其蓄水量巨大(jùdà)、水压超强,对施工安全(ānquán)造成严重威胁。 经与会专家综合会诊,会议最终确定采取“迂回导坑”的处置方法(fāngfǎ)。——在两条作业隧道“正洞”和(hé)”导洞”的两侧,重新开挖迂回隧道。主要作用(zuòyòng)是将导坑作为排水通道,释放7.8兆帕的地下水压力。 2022年3月13日,四方(sìfāng)联席机制在昆明召开(zhàokāi)《高黎贡山隧道TBM施工方案专家咨询会》,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文灏、中铁一院、中铁四院,以及中南大学(zhōngnándàxué)、西南交大(xīnánjiāodà)、铁建重工、国铁集团鉴定中心等单位权威专家参会。 昆明会议,是(shì)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隧道再次遭遇蚀变带地质灾害,TBM卡机陷入重大技术瓶颈情况下召开的会议。 当天(dàngtiān),各方专家从全国各地(gèdì)奔赴昆明,在明月朗照下,连夜召开专题会议。 梁文灏院士指出:高压富水蚀变带的隧道施工(shīgōng)是“世界级难题”,并预判后续施工中(zhōng),TBM卡机将会成为常态。 会议提出了“迂回导坑+超前泄水降压(jiàngyā)”的TBM施工优化方案,并明确了具体工艺措施(cuòshī)及技术细节。 2023年6月,四方联席机制邀请国家高新技术(jìshù)企业、全国(quánguó)知名岩土特种工程(gōngchéng)公司“北京威瑞世纪有限公司”,研究高黎贡山隧道导坑帷幕注浆技术。 在技术攻关方面(fāngmiàn),四方组织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合作,一方面(yìfāngmiàn)定制(dìngzhì)化研发施工设备,启动对“彩云号”TBM设备的开发生产;另一方面组织多领域专家攻克世界级难题,同步协调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为工程建设创造(chuàngzào)跨行业协作条件。 从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隧道建设的协同(xiétóng)(xiétóng)机制可见,项目通过整合政府、国企、科研机构多方资源,充分彰显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形成了国家统筹、多部门协同的重大基建中国模式。 中国之所以被世界称为“基建狂魔”并能在全球舞台持续突破,根源在于:每一项超级工程的(de)背后,不仅是(shì)单一项目的技术攻坚,更是中国力量(lìliàng)的凝聚。 这种机制为攻克高黎贡山隧道的世界级难题(nántí)提供了保障。 始终与时代科技同频共振,汇聚多方力量开展科技攻关(kējìgōngguān),是穿越蚀变带的另一(yī)核心路径。 2024年1月(yuè)24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创新联合体在高黎贡山脚下(jiǎoxià)的德宏芒市,专题召开“高黎贡山隧道现场(xiànchǎng)调研咨询会”。 此时的芒市,寒意缭绕,但姹紫嫣红(chàzǐyānhóng),生机盎然。 咨询会由(yóu)组长何满潮主持。 何满潮,中国(zhōngguó)科学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xuéhuì)党委书记、理事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fùmíng)、李术才、冯夏庭,国铁集团正高级工程师唐国荣,中铁隧道局总工程师(zǒnggōngchéngshī)洪开荣,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陶志刚,山东大学教授刘斌,中山大学教授郭成超,东北大学教授何(hé)本国等(děng)专家参加了会议。 这是2016年(nián)6月以来,36名(míng)院士专家会诊高黎贡山隧道技术难题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据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建设指挥部统计,自2016年(nián)王梦恕院士率36名院士专家(zhuānjiā)踏上高黎贡山为攻克技术难题“把脉会诊”起,至2025年期间,成系统、有一定规模的院士专家团队,赴高黎贡山隧道解决技术难题不少于(yú)10次。同时,各方专家会诊、评审(píngshěn)论证,不少于百次,贯穿整个工期。 人数众多的院士专家(zhuānjiā)团队密集关注一项工程,在中国基建(jījiàn)历史上实属罕见。 何满潮、王复明等院士,都曾参与(cānyù)2016年对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的首次会诊。 如今,那位忧国忧民、身患重疾(zhòngjí)却(què)心系隧道事业的王梦恕院士已永远离去,只有隧道口留存的一张(yīzhāng)照片,照片上他的眼神和星光一样明亮。 此时何满潮院士(yuànshì)和这些耄耋老院士,凝视着泛黄的照片,感慨岁月峥嵘(suìyuèzhēngróng),故人远去。 “老王(lǎowáng),我们都又回来了。” 何满潮声音哽咽,一行(yīxíng)人的眼眶里,闪着盈盈泪光。 这条(tiáo)充满挑战的隧道,承载了太多人的牵挂,凝结了太多人的情感。 与会专家听取汇报后,深入(shēnrù)高黎贡山隧道出口(chūkǒu)、斜井、竖井工地现场考察。 在论证高黎贡山蚀变带复杂多变的(de)地质时,一位兼具专业素养(sùyǎng)与浪漫情怀的院士,援引(yuányǐn)《西游记》为喻(wèiyù):“要打通高黎贡山隧道,必须经过高地热段的‘火焰山’、高压富水段的‘水帘洞’,跨过大规模花岗岩蚀变带的‘流沙河’,还要攻克中国最深竖井(shùjǐng)的‘无底洞’……” 院士的幽默比喻,打破(dǎpò)了会议大厅的严肃氛围,如春风拂过。 经过充分讨论,专家们提出了以下(yǐxià)咨询意见: (一)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作为穿越横断山脉的特长隧道,区域内构造活动(huódòng)强烈,其技术难度在世界隧道修建史上前所未有。后续工程仍将面对更为严峻(yánjùn)的挑战。 (二)2021年底以来,隧道出口频繁出现大规模高压(gāoyā)富水砂泥化花岗岩蚀变带,严重影响了(le)隧道建设。目前,精准超前预报、堵水材料研发、支护技术优化等难题尚未有效解决(jiějué),亟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会议,对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隧道(suìdào)面临的技术难题评价为:“世之未见”“世所罕见”,令业界为之震惊。 这次会议,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决定(juédìng)由云桂公司(gōngs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创新联合体牵头,组织国内优势科技力量,联合攻关(liánhégōngguān)“火线科研”。 具体方案为(wèi):由何满潮、李术才、王复明、冯夏庭四位院士分别担任组长,成立四个院士团队攻关组,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大学(shāndōngdàxué)、中山大学、东北大学等(děng)高校共同参与攻关。 会议还确立了“高黎贡山隧道蚀变带成因、成灾机理及(jí)控制技术”等9个方面的(de)攻关课题。 如此高规格的阵容,可以看出突破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难题的重要价值。 在攻克蚀变带的征程中,逐渐形成了(le)两条清晰的线路。 一条,是院士专家团队不舍昼夜开展科技攻关的智慧之路(lù)。 另一条线,是扎根地心深处的隧道建设者们数年如一日百折不挠的实践探索(tànsuǒ)之路(lù)。 何满潮团队与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建设者联合攻关的“高压劈裂帷幕注浆(zhùjiāng)”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高压(gāoyā)注浆技术是(shì)高压地质环境下,以高于地应力2-3倍的高压,将特种粘浆注入松散泥沙结构,利用高压劈裂岩体和泥沙开来,使(shǐ)粘浆充分渗入裂隙。 泥沙粘合(zhānhé)前松散流动,不具抗压和堵水能力,通过注浆粘合,将松散的泥沙快速粘合成整体(帷幕(wéimù)),建成一道“地下混凝土墙”。 说直白了,就是通过高压注浆,将一盘散沙粘合成(chéng)牢固的整体,使(shǐ)之具有抗压和阻水作用。 这对于治理蚀(shí)变带灾害,具有关键作用。 此前,为了堵截蚀变带的(de)(de)高压涌水,隧道建设者先后尝试注入数百元一吨的常规水泥浆、超细水泥,甚至不计成本采用数千元(shùqiānyuán)一吨的TGRM液和改性水玻璃浆,但效果均不理想。 为了堵水,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围绕不同浆液配比(pèibǐ)进行过数十次的试验(shìyàn)。 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kēyánchéngguǒ),为攻克难题带来新的希望。 此前,何(hé)满潮院士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被纳入国际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计划(jìhuà),并被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但高黎贡山隧道的(de)地质尤为特殊。 针对高黎贡山隧道7.8兆帕的水压与蚀变岩泥化地质条件,何满潮团队深化研究,向地层高压注入纳米级复合(fùhé)浆液,其遇(qíyù)水20秒就快速凝固(nínggù),在蚀变带形成“蜂窝状”加固层。院士们形象命名为(wèi)“蜂窝铠甲”,其抗压强度跃升至15兆帕。 数年间,高黎贡山隧道开展系列帷幕注浆施工,累计注入特殊注浆材料1600吨,可装满(zhuāngmǎn)320辆(liàng)大卡车。 王复明院士团队的研究,也发挥了关键作用(guānjiànzuòyòng)。 作为(wèi)郑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河实验室主任,王复明于(yú)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完成国家和(hé)省部重点科研项目(kēyánxiàngmù)12项、重点工程科技项目60余项,在基础工程渗漏涌水防治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为国内多项重大工程解决了渗漏、防治、修复等难题。 在国际影响方面,王复明提出(tíchū)的(de)路面结构反演理论使其被国际学术蜀公认为反演理论专家。 作为卓有成就的行业专家,王复明的工作日程在助手的电脑里排得(páidé)满满当当(mǎnmǎndāngdāng),但他始终关注高黎贡山隧道建设。2016年(nián)6月高黎贡山隧道首次院士会诊时,王复明便是参与院士之一。 2023年8月19日,王复明团队再(zài)上高黎贡山。 王复明团队在高黎贡山隧道研究中取得多项成果,提出构建土质堤坝柔性防渗(fángshèn)体新方法,发明隧道工程防渗堵涌高聚物注浆成套(chéngtào)技术(jìshù),成功解决多项工程难题。 李术才、王复明、冯夏庭、卢耀如、梁文灏等院士团队围绕相关课题(kètí),通过(tōngguò)联合攻关、专家咨询、技术指导等方式在超前地质预报优化(yōuhuà)、注浆堵水技术改进、通风优化等方面深度参与高黎贡山隧道建设。 后来,创新推行“尖刀连”模式。由隧道技术骨干力量与(yǔ)一线技术工人按专业类型组建若干难题攻关“尖刀连”。形成了(le)院士专家(zhuānjiā)(zhuānjiā)团队领衔,院士专家团队与“尖刀连”融合、与一线工人磨合,针对技术难题共同攻关的工作格局。 科技创新模式为(wèi):“院士专家团队(院士+相关研究人员)+尖刀连(隧道技术人员(jìshùrényuán)+一线技术人员)+作业工人=联合攻关。这一充满(chōngmǎn)生命力(shēngmìnglì)的解题方法,已成为科技攻关突破技术难题的“高黎贡山经验”。 科技攻关(kējìgōngguān)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其中研究提出的“韧性增强(zēngqiáng)支护”理论,为突破隧道变形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正常施工中,喷射(pēnshè)在隧道壁的混凝土凝固后是刚性的,不会再发生变形,但(dàn)在蚀变带(biàndài)异常压力作用下,这种刚性防护层会扭曲(niǔqū)锉裂,出现大面积块状脱落,失去防护作用。在蚀变带环境下,即便工人反复喷浆,防护层仍会变形开裂导致渗漏水现象频发。 这是一个长期让隧道建设者(jiànshèzhě)大伤脑筋的问题。 “韧性增强支护”技术通过喷射柔性化学浆液,在隧道壁强力粘附可拉伸的“橡胶层”,构建(gòujiàn)出具有延展性(yánzhǎnxìng)的保护层。其核心优势(yōushì)在于能随着高压(gāoyā)自主变形,既能抵抗高温高压的折磨,又能随岩层扭曲而同步形变。这种材料经测试可承受(chéngshòu)两倍强力拉伸而不会断裂,成为应对蚀变带变形问题的“灵丹圣药”。 鉴于高压(gāoyā)富水的(de)蚀变带地质的复杂性,2024年初(niánchū),联合体提出,要深入研究蚀变带的个性,提出“人工钻爆双侧+迂回导坑法施工+TBM步进”的组合施工方案。 该方案的(de)(de)突破点为:当TBM遭遇大规模的蚀变带无法向前推进时,采取从隧道两侧人工钻爆的方式,挖掘新隧道迂回前行。这一创新工法,成为构建“五绕七洞(qīdòng)”施工格局的理论基础。 会议决定(juédìng),将攻克蚀变带列入云南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由中铁二院牵头,联合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八家单位,组成“院士团队”,即刻(jíkè)进驻(jìnzhù)工地。 以上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获得(huòdé)12项专利,技术转化率高达85%。这不仅是专家团队潜心钻研的(de)成果,更是(gèngshì)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历经千百次试验,不懈探索后取得的成果。 “五绕七洞”,记录了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建设者征服蚀变带的艰难历程,彰显了隧道人的智慧和担当(dāndāng)。 “绕”的施工工艺是:在隧道(suìdào)正洞和导洞两侧开挖迂回隧道,主要(zhǔyào)作用(zuòyòng)一是(yīshì)引流地下水,释放高压;二是绕到TBM前方区域作业,加固修复松散的泥沙地质,使之满足TBM掘进条件,为设备脱困奠定基础。 “绕”,成为穿越蚀变带的核心技术(héxīnjìshù)方案。 蚀变带特别是核心区域,要通过蚀变带,特别是核心区,具有高压富水的(de)(de)特性,地质条件复杂且稳定性(wěndìngxìng)极差,如同“性格暴烈”的天然屏障。如果采用(cǎiyòng)正面直进的施工方案,不仅成本高,更存在着极高的失败风险。如同军事攻坚中遭遇重兵把守的险要高地,正面强攻易受(yìshòu)“重火力”阻击,难以突破。 隧道建设者坚韧不拔的(de)正面突击,却在蚀变带复杂地质(dìzhì)条件下屡屡受阻,历经磨难,饱尝失败挫折。 开工以来,受蚀变带复杂地质影响,大小TBM一共(yīgòng)历经了44次卡机(kǎjī)。其中,大TBM卡机23次,受阻1745天(tiān),卡机处理占施工总时间的64.8%,月平均综合进度80.9米。 小TBM累计卡机(kǎjī)21次,停机1932天,占施工总时间的70%,月(yuè)平均综合进度109.8米。 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两台TBM平均每天仅能推进0.3米,与曾经单日最高掘进38米,简直(jiǎnzhí)无法相比。才高难用,英雄无用武之地(yīngxióngwúyòngwǔzhīdì)。隧道人将之说成是:“巨象陷进(xiànjìn)了流沙里”。 由于遭遇了强规模(guīmó)的蚀变带,两台TBM在后来的两年零七个月(yuè),都沉睡于地心深处。 TBM,本是为隧道(suìdào)工程而生的“神器”,却因蚀变带成了“困兽(kùnshòu)”。 直径9.03米、重达300吨(dūn)的刀盘(dāopán),被泥浆裹成“糯米团”;数百吨重的合金钢(héjīngāng)铸件刀盘和护盾,被高地应力的泥石蹂躏,伤痕累累,扭曲不堪,陷在泥石滩里动弹不得。 在(zài)极端地质(dìzhì)下,TBM的停滞状态被称为“卡机”或“被困”,设备恢复运行则称为“脱困”。 隧道建设者把蚀变带比作(bǐzuò)深山丛林中的一只只猛虎。这片绵延的“地质丛林”,千万年来一直都是这些凶猛野兽(yěshòu)盘踞的领地。 毫无疑问,如果穿越不了(bùliǎo)这片“虎踞丛林(cónglín)”,隧道建设者打通隧道、抵达终点的使命将化为泡影。 一次次(yīcìcì)频繁应对蚀变带,隧道建设者总结出了TBM穿越蚀变带的作业(zuòyè)循环公式:突涌、卡机、人工脱困,掘进、再卡机、再脱困。正如《江城子(jiāngchéngzi)・高黎贡山隧道》所咏: 云川多彩饱(bǎo)风霜,致灾强,断愁肠。地震频发,涌水涌泥汤。罕见断层破碎(pòsuì)带,高地热,菌超常。 中国(zhōngguó)隧道好儿郎,聚忠良,勇担当。封堵(fēngdǔ)水灾,迂导诱敌方。斜竖井长从畏惧,常励志,隧名扬。 自2021年12月起,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从(cóng)正洞开启首次绕行施工,随后,从与之相邻的(de)绕洞,也启动了绕行作业。 至2025年3月,历时(lìshí)近(jìn)3年,“五绕七洞”施工体系逐步形成。“五绕”是指建设者(jiànshèzhě)5次绕行探索,“七洞”是5次绕行开挖的(de)5条隧道,与原有的主隧道(正洞)和导洞(平导)共同形成7条隧洞并行推进的作业格局。 中国中铁隧道局(jú)集团编撰的《辉煌40年》记载,作为隧道建设的国家队,中铁隧道局及其前身,以“隧贯(suìguàn)山河,道通天(tōngtiān)下(xià)”为使命,在中国内外建成了成千上万条隧道,而高黎贡山隧道施工中采用的“五绕七洞”施工工艺,堪称史无前例的突破。 “五绕七洞”这一(zhèyī)创新工艺,不仅展现了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穿越饰变带的世界级难度,也记录了隧道建设者突破困局(kùnjú)、艰辛推进的过程,成为中国隧道工程领域挑战极限的标志性范例。 这些(zhèxiē)攻坚克难的历程,均密密麻麻记录于工期日志。 2021年(nián)11月6日: 掘进至94米时,遭遇(zāoyù)超高压地质。涌泥瞬间顶翻钻机,形成汹涌(xiōngyǒng)的“流沙河”。小TBM卡机,被迫停止掘进。 2022年(nián)7月8日: 平导隧道突发(tūfā)大规模突泥涌水,峰值流量达到314立方米/小时。泥浆如(rú)巨蟒涌入隧道,地面的水位涨至腰部,排山倒海的泥石瞬间吞噬了施工设备(shèbèi)。 隧道内到处是坍塌坠落(zhuìluò)的泥石,强地应力造成的岩爆致使石块横飞,让拼命抢险(qiǎngxiǎn)的隧道建设者仿佛置身枪林弹雨的战场。顶部支撑(zhīchēng)钢梁已(yǐ)严重变形,坠体厚度超过1米,钢筋骨架狰狞外露,在持续不断的岩壁炸裂声中“痛苦喘急”。 这时,仿佛再叠加一根稻草的重量,隧道背负的千万吨泥石(níshí)就(jiù)会轰然垮塌。 就在(zài)隧道建设者撤离的千钧一发之际,隧道垮塌了。 面对施工困局,隧道(suìdào)建设者发起了首次绕洞施工。 深冬时节,大山深处寒意正浓(zhèngnóng),千米下的隧道却一派热火朝天的作业景象。建设者(jiànshèzhě)从正洞侧边采用钻爆法开挖出一条支线,试图(shìtú)从侧翼绕过高压富水的蚀变带核心区。 然而,当掘进至287米(mǐ)(mǐ)时,钻孔处突然喷涌带有刺鼻的硫磺味的污泥,瞬间吞没(tūnmò)了作业区。汹涌的地下水裹挟泥砂以每秒3米的流速(liúsù)猛烈喷涌,新开挖的通道以及隧道支护设施被迅速冲毁。首次绕行施工宣告失败。 经过半年的(de)地质治理(zhìlǐ),隧道建设者选择了新的突击(tūjī)点,开启了第二次绕洞施工。此次绕洞改进了工艺,采用“多段次、短进尺”的注浆循环工法,试图在“豆腐渣(dòufǔzhā)”般的岩层中,通过喷注纳米材料形成防护铠甲。 然而,当钻孔探进深层时,3200立方米的泥浆排山倒海(páishāndǎohǎi)般倾泻而出,瞬间填满了已开挖了24米长(mǐzhǎng)的通道,已建成的隧道结构被挤压扭曲成麻花(máhuā)状。 参与(cānyù)抢险的工人老周回忆:“清淤的5个月,光是挖出(wāchū)的泥浆,足以填满3个足球场。” 此时,淤泥已经漫过了工程师的(de)腰部,然而他们仍全神贯注观察突水的成因。最终恍然意识(yìshí)到:高压地质条件下盲目(mángmù)绕行无法通过蚀变带,由此萌生了“泄水释能”的构思——即先开凿通道泄放大量泄掉蓄集的地下水,释放压力(yālì)后再前行。 这一关键发现,成为施工突破的转折点(zhuǎnzhédiǎn),不仅为第三次(dìsāncì)绕洞施工埋下了伏笔,更为后来院士团队提出“迂回导坑+超前泄水降压”方案(fāngàn)奠定了基础。 2023年8月(yuè)4日: 根据《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隧道出口工区正洞迂回导坑三次迂回方案(fāngàn)》,四方参建单位共同决策启动第三次绕洞施工。 通过对前方地质钻探和(hé)超声波探测,隧道建设者确定了第三次绕洞(ràodòng)突破点。 这群满身泥污的地心深处突击者,吹响第三次(dìsāncì)绕行攻坚的集结号。 当绕行施工推进至122米时,特大(tèdà)洪水泥砂汹涌而出,溃口(kuìkǒu)成为了泄水“闸门”,隧道迅速泥水淹没,一大排支护钢梁被扭裂。 更大的(de)威胁接踵而至,高压泥柱顶翻(fān)了钻机,喷渣如火山爆发,引发(yǐnfā)岩层塌陷。危急时刻,施工人员拼尽全力,才将价值300多万的设备抢了出来。 第三次绕洞施工再次失利(shīlì)。 五绕,具体体现为正洞(zhèngdòng)的三次绕行和导洞的两次绕行。 正洞绕行(ràoxíng)时,为助力(zhùlì)小TBM脱困,平行于正洞的导洞同步紧张进行第四次绕洞。 当平导的首次(shǒucì)绕行至355米时,强硬的合金钢钻头突然(tūrán)出现“醉汉般的摇晃”,很快被(bèi)岩层裹死并强行顶出。随之而来的变形、塌方等极端现象再次集中爆发。岩体如融化的巧克力般溃散成流(chéngliú),施工陷入绝境。 隧道建设者被迫撤离作业面,为防止(fángzhǐ)地质灾害扩散(kuòsàn),不得不回填了整条开挖的隧道。 在平导实施的(de)第五次绕行施工中,仅推进22米(mǐ)便再次遭遇大规模突涌——6500立方米的泥砂喷涌而出。 然而隧道建设者深知,他们(tāmen)已经无路可退。 他们反复试验了数十种注浆方法,终于在院士团队(tuánduì)提出的“高压劈裂帷幕注浆”工艺基础上,通过不断改进调试中取得关键突破——决定对TBM前方危弱(wēiruò)地质(dìzhì)实施横向注浆加固。 隧道建设者连续实施5个注浆(zhùjiāng)循环作业。 采用(cǎiyòng)高压劈裂工艺,向“豆腐渣”般松散的岩层中注入大量的超细硫铝酸盐水泥(shuǐní),形成厚密的加固帷幕 注浆(zhùjiāng)工艺程序繁杂,完成一次注浆作业,称为一个循环。 仅第一个循环,就耗时(hàoshí)6个月。历经(lìjīng)5个循环后,岩层加固成效显著:岩体抗压强度由0.5MPa(兆帕)升至5MPa。 经过“五绕”与5次注浆循环加固,耗时两年半。暴躁的(de)蚀变带在长时间的排水与地质改良(gǎiliáng)下,原有的高压逐渐(zhújiàn)降下来了,地质条件(tiáojiàn)从“暴烈”转为“温顺”。隧道建设者形象地比喻:“曾经的‘地质猛虎’已成为可驯服的猛兽”。 至此,隧道(suìdào)施工终于迎来转机,仿佛在漫长的黑暗中(zhōng)望见了一缕希望之光。 在长达两年半的“五绕”攻坚与注浆加固期间,对两台钢铁巨兽大小TBM的修复维护,一刻没有停歇。专家团队对TBM的刀盘、动力传动(chuándòng)进行升级改造,为设备(shèbèi)重启掘进(juéjìn)奠定基础。 截至2025年的3月,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在蚀变带地质条件下历经百次突泥突水和隧道变形。虽然部分险情在早期(zǎoqī)被处置,但仍(réng)有许多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dìzhìzāihài)难以攻克,让隧道建设者深切体会(shēnqiètǐhuì)到“世界之难”的真正含义。 “蚀变带就像我们前行路上的一片片雷区,有的只有(zhǐyǒu)十来(shílái)米,有的却有五六百米,甚至更长。”满身泥污的的隧道建设者总爱这样比喻。 但纵有千难万险,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从来没有停下攻坚的脚步(jiǎobù)。 2025年的春天,高黎贡山满山的杜鹃花含苞待放,千万点绯红探(tàn)出头来,在青翠山林间涌动着盎然生机(shēngjī)。 地心深处的(de)“彩云号”与(yǔ)“彩云1号”熬过了漫长的寒冬,刀盘再度旋转轰鸣,奏响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和谐共舞的乐章。 2025年3月,大小TBM,各推进(tuījìn)120余米。 这场历时近三年的(de)“五绕七洞”攻坚行动,不仅成为中国隧道工程史上突破世界级难题的典范,更在(zài)全球隧道建设领域书写了人类挑战极端(jíduān)地质的传奇篇章。高黎贡山隧道人“知难不畏难,越是(yuèshì)艰险越向前”的钢铁意志,在“世界第一难隧”的掘进历程中,镌刻下中国基建人勇毅前行的鲜明注脚(zhùjiǎo)。 在攻克蚀变带(biàndài)的英雄谱中,还有一个群体必须被铭记——那就是坚守在埋深1155米地心深处(shēnchù)的隧道(suìdào)建设者。正如组诗《越是艰险越向前》所歌: 在长达(zhǎngdá)10年的(de)攻坚历程中,无数记者、各级领导和社会人士,曾走进隧道深处。在终年不见日月,毫无星光的地心里,这些头戴安全帽,浑身(húnshēn)沾满泥污,已经看不衣服底色的建设者,给人们留下了太(tài)多感动。 面对进入隧道(suìdào)的参观者,他们似乎(sìhū)总是“视而不见”。他们眼里和心中,只有未贯通的隧道。 整日沉浸于技术攻坚的曹耀祖,眼睛(yǎnjīng)熬得通红,额头几乎抵在了电脑屏幕(diànnǎopíngmù)。作为出口工区的工程师,他是工程技术大管家,既要操心整个工地(gōngdì)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还要牵头(qiāntóu)推进专家团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他每天早晨(zǎochén)6点多起床,往往要到晚上12点后才能(cáinéng)推开宿舍板房的门。从投身(tóushēn)高黎贡山隧道建设,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已持续好几年了。 而(ér)对工程的空前难度与沉重(chénzhòng)责任,曹耀祖感觉身上也(yě)背负着7.8兆赫的压力。谁要与他多交谈几句,曹耀祖就焦虑不安,他手上的事太多了。 过度的操心耗神(hàoshén),让35岁正当年富力强的他头发灰白。一米八几的大个,因常年扎根(zhāgēn)隧道,缺乏规律作息,显得虚胖。 因为长年累月(chángniánlěiyuè)无暇顾家,曹耀祖于妻儿而像“天边的一片云彩”。 妻子从最初的不理解到(dào)全然支持,主动放弃闲适的城市生活,带(dài)着孩子来到大山深处上班。这让(ràng)曹耀祖一直感觉对不住妻儿,也让他终于卸下了“顾不着家”的心理重负,全身心投入攻坚。 长期以来,曹耀祖一直为蚀变带涌水和注浆(zhùjiāng)堵水作业一次(yīcì)又一次的挫折而大伤脑筋。 历经无数次失败后(hòu),曹耀祖感叹: “传统(chuántǒng)的注浆加固就像给沙堆刷油漆,刷子刚凑上去,沙子就散了(le)。给蚀变带进行水泥注浆,浆液一注进(yīzhùjìn)岩层,立马被高压水冲得无影无踪。”他苦笑着说:“现在,我真的是焦头烂额了。” “面对蚀变带(biàndài),我们经历的(de)失败太多了。‘五绕七洞’究竟(jiūjìng)有过多少失败,没有人数得清。但每一位隧道人都是失败了再重新来,再失败,再从头开始。”曹耀祖操着浓厚的乡音,语气中透着坚定。 2025年(nián)5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xīnwén)客户端(kèhùduān)推出《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隧道“追光者”:为(wèi)了百姓一寸一寸掘进》系列报道,将镜头聚焦于高黎贡山隧道建设现场,深度报道了以曹耀祖为代表的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们的先进事迹。 高黎贡山隧道建设以来,央媒以及各地方媒体平台进行了大量采访报道(bàodào),赞扬了隧道深处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如(rú)中国日报网发布了《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创造(chuàngzào)中国铁路9项纪录》。央广网、新华网、人民网都报道了许多典型(diǎnxíng)事迹。 “注浆(zhùjiāng)班班长(bānzhǎng)李洪全:连续72小时(xiǎoshí)操作注浆机,双手被化学浆液灼伤溃烂,仍固执的坚持‘注不进浆,死也不退’。焊工杨朝祖:在50℃高温中焊接钢架,焊枪火花与渗漏的水雾交织(jiāozhī),他的安全帽里,积了半碗汗水。” “当TBM刀盘被泥浆‘锁喉’,工程师们(men)不得爬进TBM底下,几个小泡在泥浆里,人工用千斤顶(qiānjīndǐng)一点点‘撬(qiào)’动万吨机身,他们戏称自己是‘地下敢死队’”。 以上,为央媒采访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隧道建设者的报道。 在高黎贡山隧道建设现场,类似的攻坚故事与奉献(fèngxiàn)场景层出不穷(céngchūbùqióng),已成常态。 姜军伟,出口工区的(de)副经理(fùjīnglǐ),一家三代都投身铁路隧道建设。高黎贡山隧道开工之日,姜军伟就来(lái)工地,现在,马上要(yào)从这里退休了。和多年(duōnián)以来的每天一样(yīyàng),姜军伟每日清晨6点多起床,将强光手电和黑水杯装进小包,扣紧安全帽。7点半,他总会准时站在隧道口,挤在工人堆里一起下井。他和另一名副经理尹世林,分白班和夜班,每天要在井下10多个小时。对(duì)他而言,一天不下井,没有和工人们在一起坚守岗位,便吃不好睡不实。 隧道,成为了隧道建设者精神(jīngshén)世界里的一种“需要”。 走进隧道,会发现一种现象。在极端艰苦环境(jiānkǔhuánjìng)中劳作的工人们,一个个顺从听话,从不见顶嘴和犟牛。仔细观察发现,各班组长的威信并非源于行政命令,而是来自(láizì)行为示范——在隧道深处最苦最累最难最险的地方,总能看到班长、队长、领工员,甚至经理的身影。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隧道的10年(nián)建设中,这种率先垂范,起到了重要的凝聚力(níngjùlì)作用。 姜军伟和尹世林,就是这种率先垂范(shuàixiānchuífàn)的体现。 40多岁的向镇光,面庞丰润圆和,始终挂(guà)着(zhe)弥勒佛般的笑容,仿佛从无伤感忧虑。即便坐着,他的手脚还在不停动着,也许(yěxǔ),思维也在高速运转着。 整日和工人们在(zài)一起,很难将这个浑身沾满粉尘的中年人(zhōngniánrén)与“支部书记”的身份联系在一起。 高黎贡山隧道开工后(hòu),向镇光先是担任出口工区(gōngqū)(二分部)副经理,后调到其他工区。当蚀(dāngshí)变带施工最艰难的时候,他被调回出口工区担任党支部书记。 不经意间(jiān),看到了他写的文字,让人颇感意外。 不想这个终日(zhōngrì)笑眯眯的汉子,心思竟如此缜密,对工人的情感如此细腻。文字(wénzì)是向(xiàng)镇光夜深时写的——井下工人的火热的奉献精神(fèngxiànjīngshén)感动着他,让他深夜难眠。他曾想将这些文字投稿,但因太忙了,连修改文章的时间都没有。 “2020年4月至10月,我有幸(yǒuxìng)在二分部工作。 “当时TBM虽然卡机,但工人们每次都能在1到6个月里完成脱困作业。每次进洞总能看到TBM周边围岩不断掉落块状、颗粒状石头的(de)场景。在瀑布一样的涌水下,工人们手持铁锹奋力清理淤渣的画面如此(rúcǐ)生动。进行立拱架(lìgǒngjià)和喷筑混凝土(hùnníngtǔ)时,大大小小的石头,散落击打在作业工人的安全帽(ānquánmào)上…… “攻克蚀(shí)变带中,一直存在着涌水涌泥,一会儿在TBM顶部,一会儿在两侧,时大时小。前面挖掘着,后面的围岩因高压富水,总会(zǒnghuì)多处长距离变形。建设者只能采用原始的人工方式拆换拱架、清理淤泥。他们硬是用风镐和铁锹,一寸一寸修整隧道断面,直到达到设计要求。这些(zhèxiē)画面,每次进洞都(dōu)令人(lìngrén)震撼。 “2023年11月初,正洞第三次绕线(ràoxiàn)施工因为蚀变(biàn)带隧道(suìdào)垮塌被迫停止。大量流砂和地下水从岩层裂隙喷涌而出,持续数月。这让我深切感受到高地应力下活跃的蚀变地质的狂躁。” 向镇光的文字,除了记录治理过程的艰辛,还道出了一名(yīmíng)管理者的心痛(xīntòng)与负疚。 “探孔到(dào)9米深度时,突遇高压水,瞬间喷满掌子面。经监测分析(fēnxī),前方地层存在高压富水,且围岩变软(biànruǎn)。持续观察一周后,四方会议决定再次封堵,进行注浆作业。 “这一封堵,又将(jiāng)耗时一个半月,进度如此缓慢。更现实(xiànshí)的(de)困境在于:整个工区(gōngqū)配套的作业人员260多人,而国家定额只对钢材、水泥等直接成本计量,配套的施工管理人员的工资成本都不能保障。作为项目主要管理者,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同其他重大基建工程(jījiàngōngchéng)一样(yīyàng),高黎贡山隧道建设,也是按照基建合同管理制度实施的。 然而,作为全球(quánqiú)罕见的“地质灾害博物馆”,高黎贡山隧道实际施工进度与合同工期出现显著偏离(piānlí)。 仅仅是(shì)蚀变带施工,由于地质灾害导致(dǎozhì)TBM频繁卡机,两年半时间才掘进190多米。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就是出工不出活,效率低(dī)。这(zhè)导致工人们的工资低。较其他隧道施工,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辛苦得多,待遇却显著偏低。 工人的酬劳问题,让管理者感到压力(yālì)。 为记录隧道建设者的故事,我曾十多次到过(guò)施工现场,吃住在那里,接触了很多一线工人。让人感动的,是这些质朴的工人从来没有因(yīn)报酬问责(wènzé)抱怨,我听到的,却是他们的歉疚,总是说没有打好隧道。 如果你走进隧道,会发现这些(zhèxiē)言语(yányǔ)不多、总是埋头干活的隧道工人(gōngrén),像蚂蚁和蜜蜂穿梭在隧洞。除了短暂的吃饭、休息,通过手机视频匆匆问候家人,他们的目光,他们的心思全扑在“如何打通隧道”。 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更能(gèngnéng)看出人格。 2024年12月25日,在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隧道建设步入第十个年头的关键节点,建设方(fāng)中国中铁中铁隧道局联合云桂(yúnguì)铁路公司,在高黎贡山,组织召开“高黎贡山隧道决战誓师大会”。 这是在出口遭遇蚀变带、建设者历经千难万险时刻(shíkè)召开(zhàokāi)的誓师大会。大会的目的,是进一步坚定隧道建设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攻坚(gōngjiān)”的决心。 此时,经过长时间(zhǎngshíjiān)努力,TBM已呈脱困之势。 隧洞(suìdòng)外,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已经吐红绽放。 历经(lìjīng)严酷的寒冬,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 中铁隧道局党委书记(dǎngwěishūjì)、董事长,云桂铁路云南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副经理,以及190余名各方代表参加(cānjiā)了会议。 大会的一个核心环节,是为成立(chénglì)的5支尖刀连授旗。 5支(zhī)“尖刀连”分别(fēnbié)为:“攻坚克难尖刀连”“忠诚担当尖刀连”“勇往直前尖刀连”“敢打硬拼尖刀连”“彩云先锋尖刀连”。 每(měi)一支尖刀连由技术骨干、一线工人中的骨干力量组成。分别承担开挖(kāiwā)、注浆止水、出渣等攻坚任务。目标是:突破蚀变带高风险区段。 尖刀连模式(móshì),践行了(le)军事化管理的理念。作为铁道兵部队的传承者,中铁隧道局始终将“令行禁止、使命必达(bìdá)”的基因融入工程管理血脉。 组建尖刀连,推行尖刀连+院士(yuànshì)团队合力攻坚模式,成为新时代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中国(zhōngguó)案例。 “彩云先锋尖刀连”连长作为代表,在大会(dàhuì)上宣誓:“我们将以‘十年青春换百姓便利’的决心,全力攻克蚀(shí)变带”。 “彩云先锋尖刀连”,曾在中老(lǎo)铁路景寨隧道等项目中立下战功,此次被(bèi)赋予解决蚀变带卡机难题的重任。 高伟在誓师大会上语气(yǔqì)铿锵地动员道:“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隧道,不仅是技术攻坚项目(xiàngmù),更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全体参建人员要瞄准加快建设(jiànshè)行业领军世界领先企业的目标,将隧道贯通作为政治任务,始终牢记初心使命。” 高伟(gāowěi)对创新工法、完善应急处理、预防坍塌事件(shìjiàn)的快速响应机制提出了要求。 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建设以来,高伟多次亲临现场。集团公司的(de)党代会、职工代表大会,高黎贡山建设始终是重要工作内容。遭遇蚀变带以来,中铁隧道局每个月都从广州南沙(nánshā)总部派出专家技术组驻扎隧道施工现场,帮助解决技术难题(jìshùnántí)。 作为中国隧道(suìdào)建设的国家队,中铁隧道局已经成长为全球隧道的领军企业,其参与建设的铁路、公路、水利(shuǐlì)、市政工程遍布中国大地,并拓展至亚非欧美(ōuměi)四大洲。 高黎贡山隧道作为(zuòwéi)“世界上最难修的铁路隧道”,一直都是中铁隧道局(jú)的“1号工程”。 2025年初,获悉“彩云1号”TBM脱困的消息,敏锐的央媒记者团队,又一次走进高黎贡山(gāolígòngshān)隧道(suìdào)深处。 2015年11月(yuè)28日,高黎贡山隧道动工时,央视《新闻联播》以《横断山脉首条铁路(tiělù)隧道开工》为题及时报道,首次揭开这项“世界级工程”的神秘面纱(miànshā)。报道指出:“这是(zhèshì)世界上最难修的铁路隧道”。 此后,央视以及其旗下媒体(méitǐ)、中央级(zhōngyāngjí)媒体,始终关注高黎贡山隧道建设。在每一个重大节点,都会适时快捷报道。 2025年2月10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le)系列专题报道,围绕(wéirào)“彩云1号”施工,以《在世界最难铁路隧道里(lǐ)闯关》为题,深入现场,多角度跟踪报道。纪录片(jìlùpiàn)展示了“五绕”的艰难,聚焦“彩云先锋尖刀(jiāndāo)连”,记录了工人在42℃高温、96%湿度(shīdù)环境中轮班作业,以每2小时换班(huànbān)应对极端环境的场景。纪录片展示了“五绕”的艰难,聚焦“彩云先锋尖刀连”,记录了工人在42℃高温、96%湿度环境中轮班作业,以每2小时换班应对极端环境的场景。 报道盛赞(shèngzàn)隧道建设者“以十年青春换百姓便利”的(de)奉献精神。结尾处“每一米掘进,都是(shì)对自然极限的挑战;每一次重启,都是人类智慧的凯歌”,引人深思。 对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jiànshèzhě)备尝艰苦的系列报道,一次次打动了荧屏前(qián)的人们。 “寒随(hánsuí)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历经万苦终脱困。隧道里的大小(xiǎo)TBM再次高歌猛进地向前掘进(juéjìn)。这次,大TBM“彩云号”向前掘出(juéchū)了129米,小TBM“彩云1号”推进96米。 然而,2025年3月底,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出口工区一线传来报告:隧道再次遭遇大规模(dàguīmó)的蚀变带,规模甚至超过以往。两台重达数千吨的TBM,被排山倒海的泥石流向后推(tuī)移(tuīyí),一台后推了169厘米,另一台后推91厘米。两台TBM再次卡机。 这就是高压富水蚀变带——世界上最难穿越的“地质(dìzhì)禁区”。 地心深处的隧道建设者,又(yòu)一次面临考验。 由于蚀变带影响,TBM已发生第(dì)44次卡机。 大小TBM是否还会第(dì)45次、第55次卡机吗? 人们熟悉的“五绕七洞”,是否会演(huìyǎn)变成“六绕八洞”、“八绕十洞(shídòng)”呢? 但是有一项(yīxiàng),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攻克蚀变带的决心和毅力(yìlì),丝毫不会改变。 四方下达了政治任务:全力以赴,在(zài)2027年(nián)10月前完成高黎贡山隧道(suìdào)贯通任务。这如同要求登山队在指定的时间登顶珠穆朗玛峰般艰巨。 任务繁重,但高黎贡山隧道人(rén)深知,这是人民的(de)期盼、是为国担当的政治任务,他们只有奋勇向前。 千难万险(qiānnánwànxiǎn)的蚀变带探索仍在路上,前面,依然荆棘密布。 高黎贡山隧道蚀变带攻坚的意义远超工程本身。目前已锤炼出4项创新工法、9项专利,其中“韧性增强支护”“高压劈裂帷幕注浆”等技术(jìshù)创新经实践(shíjiàn)检验,被认定为解决蚀变带难题的关键措施。这些成果不仅(bùjǐn)为下一步隧道施工突破奠定(diàndìng)了技术基础,更为川藏铁路等超级工程积累了富贵经验。正如《定风波・高岗山横隧领军》所赞: 尖刀连(lián)模式,纳入了《复杂地层(dìcéng)TBM施工指南》,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范。 中国(zhōngguó)隧道人的探索,为(wèi)世界攻克这一极端地质难题提供了可(kě)借鉴的“中国方案”,进一步推动中国基建在全球范围内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型。正如央视报道援引的院士专家评价,此次(cǐcì)突破“为全球复杂地质隧道工程树立了新标杆”。 挑战蚀变带,锤炼了中国隧道人的钢铁意志。既然如此艰难的困境都能攻克,还有(háiyǒu)什么困难不可战胜(zhànshèng)呢? 这正是新时代版(bǎn)的“愚公移山”。 高黎贡山的隧道建设者,正全力奋战在攻克蚀变带的征程(zhēngchéng)上。 2025年5月(yuè)12日 (作者(zuòzhě):夏阳 宋宝华) 夏阳:男,毕业于(y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博士(bóshì),硕导。曾在云南省德宏州公安局、政法委、人大常委会、科技局科协等部门任职。 出版散文集(sǎnwénjí)《阳光履程》《火红的木棉花》。文化(wénhuà)研究专著《傣族村寨奘房文化研究》。文集《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发展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禁毒机制研究》。曾在国家、省地发表文学稿件及论文(lùnwén)330余篇,在《边疆文学》《时代(shídài)风彩》《云南日报》副刊,《参花》《中国城市(chéngshì)报》《世界财经报》《潇湘晨报》,中国城市网、世界财经网、云南网、知网等(děng)发表作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云南省(yúnnánshěng)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德宏州作家协会副主席。 宋宝华:笔名:朝鹤。正高级(gāojí)经济师,现任中铁隧道局副(fù)总经济师、人力资源部部长,培训分公司总经理,广州市(guǎngzhōushì)南沙区文学艺术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 作品曾获“中国中铁好新闻(xīnwén)”14项(一等奖6项)。在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社、《当代作家》、中新社、中央主题(zhǔtí)教育(jiàoyù)官网、《人民铁道报》《国企党建》等报刊杂志发表通讯、消息(xiāoxī)、诗歌30余万字。著有诗集《隧月诗旅》。专著《工程项目的96个好做法》在中国科学文化(wénhuà)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chūbǎnfāxíng);主编的《施工企业项目部法律风险应对手册》在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